《城市管理人的自我修养:在烟火气与秩序之间寻找治理平衡》
《城市管理人的自我修养:在烟火气与秩序之间寻找治理平衡》
城市管理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,而是一道考验治理智慧的辩证题。当晨光中的早餐车与深夜的烧烤摊成为市民生活的”刚需”,当占道经营的摊贩与城管队员的”猫鼠游戏”频频上演,我们不得不直面城市治理的深层困境:如何在守护城市烟火气与维护公共秩序之间找到平衡点?这道考题不仅关乎城市形象,更拷问着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。
城市烟火气是城市生活的灵魂,是一种健康、有序的生活状态,它代表着一种充满活力、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氛围。比如成都建设路特色小吃街,汇聚了各种特色小吃,手工艺品琳琅满目,街道两旁的店铺灯火通明,食客们穿梭其中,欢声笑语不断。在这里,商家在规定的区域内合法经营,保持着环境卫生,与周围居民和谐相处。这种烟火气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,也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。而违法占道经营、扰乱秩序、污染环境的行为则与之有着本质的区别,违法占道经营则是一种无序、混乱的行为,破坏了城市的交通秩序和公共空间,使得城市变得拥挤杂乱,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,给其他居民带来不便,污染环境的行为更是直接损害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。
从群众角度看,某省会城市曾做过专项调查,76.3%的市民认可摊贩经济带来的生活便利,但82.1%的受访者同时投诉过占道经营引发的通行障碍。这种矛盾折射出城市治理的复杂性:街巷里弄的烟火气本是城市生命力的脉动,但当流动摊贩堵塞消防通道、油污侵蚀道路铺装、噪音侵扰居民生活时,市井温情便异化为城市治理的顽疾。从法律维度审视,《城市道路管理条例》明令禁止擅自占用道路从事经营活动,但《个体工商户条例》又为小微经济留下生存空间。由此带来诸多难题:
交通拥堵:城市的“血栓”。占道经营不但阻断正常行驶的车辆,扰乱交通秩序,更严重的是带来交通安全隐患。例如,在某小学门口,一位摊贩长期占用人行道售卖小吃,导致学生上下学时只能在机动车道上行走,险象环生。
扰乱秩序:城市的“噪音”。除了占道经营,一些流动商贩的高音喇叭叫卖声、夜市摊点的喧闹声,以及违规经营的娱乐场所的嘈杂声,严重扰乱了城市的正常秩序,这些噪音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,还破坏了城市的宁静与和谐。
污染环境:城市的“伤疤”。一些烧烤摊在夜间经营时,大量油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,附近居民苦不堪言。烧烤摊的油烟使得居民不敢开窗,衣物晾晒在外面都会沾上一股油烟味。此外,垃圾随意丢弃也是一大难题,小吃摊周围常常垃圾成堆,污水横流,不仅影响了环境卫生,还容易滋生细菌,传播疾病,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居民的生活质量。
城市管理绝非简单的“巡逻与执法”,而是一场关乎城市秩序、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的持久战。城市管理的难点和痛点,犹如城市肌体上的顽疾,时刻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耐心。而在这场战斗中,我们不仅要直面问题,更要深刻剖析背后的深层原因:
利益驱动:生存与秩序的矛盾。违法占道经营的背后,是摊贩们对生存的渴望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,其中街头经营者占比超过15%。他们大多来自低收入群体,缺乏稳定的就业渠道,摆摊经营成为他们维持生计的重要手段。然而,这种生存方式却与城市秩序的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。一方面,摊贩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,不惜违反城市管理规定;另一方面,城管部门为了维护城市秩序,必须依法进行管理,这种矛盾的存在,使得城市管理陷入了一个“猫鼠游戏”的困境。
监管难度:人力与资源的不足。城市管理的另一个难点在于监管难度大。城市面积广阔,人口众多,而城管执法人员的数量却相对有限。城管大队仅有几十名执法人员,却要负责整个城市的日常巡查和执法工作。在这种情况下,很难做到对违法占道经营等行为的全面监管。此外,执法设备的不足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。
社会认知:理解与支持的缺失。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,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。然而,现实中却常常出现市民对城管工作的误解和不配合。一些市民认为城管执法过于严厉,甚至将城管人员视为“城市管理者”的对立面。这种误解不仅影响了城管工作的正常开展,还加剧了社会矛盾。例如,在一次清理占道经营的行动中,部分市民围观看热闹,甚至对执法人员进行言语攻击,使得执法工作难以顺利进行。
城市管理者的自我修养,本质是把握刚性与柔性、法理与人情、管理与服务的辩证统一。当我们用绣花功夫织就治理经纬,用制度创新释放市井活力,那些曾被视为对立面的街头摊贩,终将成为城市文明图谱中跃动的音符。这需要管理者既保持法治定力,又怀有民生温度,在守护城市”面子”与呵护民生”里子”之间,走出中国式城市治理的新路径:
刀刃向内:先拆掉”面子工程”。有些地方总爱把”创城迎检”当政绩,突击整治时恨不得把街面刮掉一层皮,检查组一走又放任摊贩如野草疯长。这种“运动式”执法,既丢了城市管理的公信力,更寒了守法商户的心。真正的自我修养,是敢于挤掉执法台账里的水分,是能在摄像头照不到的地方依然保持执法温度与力度。
分级管理,织就城市管理精细网。杭州市拱墅区创新”三色管理”模式,将辖区划分为严管区(红色)、规范区(黄色)、疏导区(绿色)。在西湖文化广场等红色区域实行24小时监控,在背街小巷绿色区域设置统一制式餐车,安装油水分离装置,实施首年,投诉量下降63%,摊贩合规经营率提升至89%。
疏堵结合,为城市烟火气“正名”。城市烟火气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这种烟火气绝不能以违法占道经营、扰乱秩序和污染环境为代价。因此,城市管理必须坚持“疏堵结合”的原则。一方面,要加大对违法占道经营等行为的打击力度,依法取缔那些严重影响城市秩序和环境的摊点;另一方面,要合理规划设置便民摊点,为摊贩提供合法的经营场所。例如,我们在某社区附近规划了一个便民市场,将原本分散在街头巷尾的摊贩集中起来管理。这样不仅解决了摊贩的生存问题,还改善了周边的市容市貌,得到了市民和摊贩的一致好评。上海市静安区的”梧桐市集”模式值得借鉴,政府改造闲置厂房打造特色市集,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,设置准入负面清单,既保留修鞋、配钥匙等民生业态,又培育出多个网红品牌,85%入驻摊主为原街头经营者,形成治理良性循环。
科技赋能,提升城市监管效率。面对监管难度大的问题,城市管理必须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率。近年来,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,智慧城管系统逐渐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工具。通过安装视频监控设备、建立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,执法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城市各个角落的情况,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占道经营等行为。例如,在某商业街,我们安装了高清摄像头,实现了对该区域的24小时监控。一旦发现有摊贩占道经营,执法人员可以立即通过系统发送警告信息,要求其整改。这种科技赋能的管理模式,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,减少了人力成本。成都市打造的”摊贩管理数字孪生系统”具有典型意义,通过AI摄像头识别占道行为自动派单,商户”健康码”动态反映合规情况,消费扫码实现食安溯源,试点数据显示,人均巡查效率提升4倍,突发事件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。
宣传教育,赢得社会公众支持。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。因此,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,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。通过开展“城管进社区”“城管开放日”等活动,向市民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工作难点,让市民了解城管工作的不易。同时,要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,对违法占道经营等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。例如,我们在社区设立了“城管服务站”,定期组织城管人员与市民面对面交流,解答市民关心的问题。这种宣传教育方式,不仅拉近了城管与市民的距离,还赢得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。
协同治理:凝聚起城市治理的磅礴力量。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多个部门协同作战。仅靠城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加强与公安、市场监管、环保等部门的协作,形成合力。例如,在处理违法占道经营的食品摊贩时,城管部门可以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其食品安全进行检查,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摊贩依法取缔;在处理噪音扰民问题时,可以联合公安部门进行执法,对违规经营者进行处罚。通过这种协同治理模式,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,提升城市管理的整体效能。
城管人的修养,在于看得见霓虹灯下的油污,也读得懂地摊经济背后的人生。当占道经营户把煤气罐支在消防栓前,当网红餐车用劣质电缆缠满行道树,执法的迟疑就是拿市民安全当赌注。执法的温度不是妥协的借口,严格的标准更非刁难的权杖。在秩序与活力间寻找动态平衡,才是对这座城市最深的敬畏。真正的城市烟火气,是咖啡馆外摆区飘散的现磨香气而不妨碍盲道,是深夜食堂的灯光温暖夜归人却不遮挡交通标识。我们用标尺丈量的不是冷漠的厘米数,而是安全底线的毫米级坚守。当糖炒栗子的摊位配备灭火毯,当鲜花摊主自觉收拾枝叶残渣,这才是市井烟火与城市文明的最佳共生模式。
城市烟火气的内涵在于“有序”与“文明”。它要求我们在追求生活便利的同时,也要遵守社会规则,尊重他人权益。而违法占道经营则是一种“无序”与“自私”的行为,是以牺牲城市整体利益和居民生活品质为代价,来满足个人的私利。因此,城市管理必须在维护城市秩序的前提下,合理引导城市烟火气的发展,让城市既有温度,又有秩序。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,如果侵犯,请及时通知我们,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,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。